作者: 陈俊(ArcBlock 副总裁)

2020 年 1 月 19 日,农历庚子春节前夕,当我将与 ArcBlock 区块基石创始人冒志鸿合著的《区块链实战:从技术创新到商业模式》初稿交给中信出版集团之后,心情如释重负的同时,脑海中却闪过以下这个字眼——

Mission Impossible Accomplished

是的,在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赶出一本图文并茂、近 20 万字的书稿,近乎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在去年 10 月底全社会因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区块链技术掀起高潮之际,中信出版集团总编辑蒋永军先生主动向我们抛来橄榄枝,即使我们应嘱交出了书稿提纲,心里并不自信能够在这么短时间内交稿,直到 12 月 3 日在北京见到中信出版集团前沿出版社主编王律女士。她从图书出版策划的角度充分肯定我们聚焦于区块链技术知识普及、具体应用案例落地的写作选题,并画龙点睛地调整了全书提纲结构;最为重要的是,王主编一再鼓励我们要抓住契机,相信我们能够挖掘出自己的能量和潜力,一个月内交出 15 万字的初稿。

mission

北京回来后,老冒和我立即投入《区块链实战》一书写作之中。由于时间紧、任务重,我们专门组织了一个写作班子以展开多线程工作,正如书末致谢部分写到——

“感谢刘冰、徐咏忻、Matt McKinney、卫海艳、莫文静、韩伟、范向丽、舒适等团队内外部伙伴。他们出于对区块链技术的热爱和对本书作者的信任,先后火线加入这么一支’特攻队‘,大家每天早上雷打不动地开会讨论访谈,夜以继日、节假无休地完成了相当篇幅的初稿撰写以及全书图表侧栏及脚注等资料整理任务。

"还要感谢我们 ArcBlock 的同事对本书的贡献:设计师田昊为全书绘制了精美的插图,工程师王仕军、卢佳孟为本书的案例介绍提供了丰富的一手资料并认真修改润饰了相关文字。”

除了作为本书第二作者完成部分章节写作之外,事实上我更吃重的角色是推动《区块链实战》按时保质保量交稿的项目经理。可以说,几乎每一天都要同时迎接好消息和坏消息,都要去面对并解决如结构调整、章节重写、人员变化等种种挑战和意外。

越是如此,越是激发出洪荒之力,在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同时,我积极应对、主动调整,在第一作者和主要内容输出者老冒的坚定支持和默契配合下,我们最终共同完成了这一起初看来“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Serendipity

这两天,一些朋友在祝贺我们新书出版的同时纷纷打听我们是怎么与中信出版集团合作的,这让我不由想起 Serendipity 这个单词。

我是 2005 年在周末画报采访亚马逊前首席科学家 Andreas Weigend 时,第一次从他那里听说这个英文单词。Serendipity 常翻译为机缘巧合、意外之喜,而在 Andreas 的诠释中,Serendipity 这一并非刻意寻找而让你发现遭遇的好事,往往在你之前一系列并无明确目的的作为中慢慢有所积累。

《区块链实战》一书能在中信出版集团成功出版,并非一蹴而就。早在 2017 年 10 月,经我媒体老同事介绍,我和老冒拜会了中信出版集团总编辑蒋永军,当时雷·达里奥(Ray Dalio)写的全球畅销书《原则》中文版即将由中信出版,而我们正在琢磨推出一个区块链技术及通证经济支持的知识分享应用,看看能否就《原则》中文版推广进行合作。由于创业项目很快调整为区块链应用开发平台,这一合作提议自然不了了之,但我们和蒋总一直保持着联系,每年去北京出差都会赴出版社当面拜访,交流区块链行业和项目的进展,以及我们一直打算写一本面向更广泛受众的区块链书籍的想法(详见老冒写的自序《区块链实战:从技术创新到商业模式》缘何而来?),蒋总也一直鼓励我们把想法变成提纲和书稿,最终在去年底临门一脚,达成合作。

serendipity

有趣的是,关于 ArcBlock、老冒和我的 Serendipity 也集中于 2017 年发生。那年 8 月,在上海黄浦江边,当我刚刚结束上一段合伙创业,和中文博客兴起时相识至今 14 年的老冒重逢时,戏称自己是区块链西雅图仁波切的老冒娓娓道来,为我布道什么是区块链,让我隐约感到区块链蕴育着当年互联网兴起、“敢叫日月换新天”的那股劲儿;10 月,当我们为上述区块链知识分享应用寻求融资时,同属中文博客圈、相识多年的容铭投资合伙人西门柳上积极建议项目转型,从应用改为基础设施平台,于是诞生了 ArcBlock,并在他穿针引线下,引进了容铭投资和国金投资的天使轮投资。

初心与坚持

“未来 10 年,区块链技术可能将释放其巨大的威力,区块链网络将成为像今天的电信网和互联网一样的社会基础架构,基于区块链上的各种数字通证会如同今天电子邮件一样无处不在,以区块链为基础的应用会像今天的万维网站点和移动应用一样成为每个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这一切,仅仅起源于 10 多年前一小群极客的梦想。”

上面一段话是《区块链实战》序言的开篇,点出了全书的立场和视角,也代表着我们对区块链的认知,以及 ArcBlock 的初心。

和老冒不同,我虽然不是技术出身的极客,而是浸淫于传统媒体和公关多年的文字工作者,但我对闪烁着开放、平等、去中心化、让所有人得以参与创造贡献精神的互联网一直心向往之。为此,2000 年我抛却电视台铁饭碗,跳入了 dotcom 大潮,加入了当时国内颇负盛名的亿唐网,虽然 2001 年互联网泡沫破灭,我又重回传统媒体,但一直关注报道互联网,目睹阿里巴巴、盛大游戏的崛起,也在豆瓣阿北、土豆网王微、优酷古永锵、大众点评张涛、饭否王兴、58 同城姚劲波、百姓网王建硕他们创业起步之初零距离观察采访,也正是在 2005、2006 年 Web 2.0 大潮兴起之际,认识了国内 Web2.0 首倡者、最早在国内创建 SNS 的老冒,种下了十几年后重逢,携手合作,让我重归互联网的因缘。

courage

最近,一些业内外朋友和我寒暄招呼时,无一例外会感慨一句,“你还在区块链行业坚持呀,真不容易……”确实,我真正投身于区块链行业是 2017 年底比特币、以太坊屡创新高的牛市顶峰之际,而如今正在历经熊市第 3 个年头,加上今年疫情的影响,整个全球政治经济和社会正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而我想到的是,如果认准区块链是破除当今互联网日趋中心化垄断格局的利器、推动价值低门槛甚至零成本流通、如同互联网让信息零成本传播,从而颠覆大众媒体等传统行业的创新趋势的话,我们不必为新技术短期内踟蹰不前而沮丧,从而低估其长期的价值影响。从技术应用角度来看,目前区块链正处于 1995 年互联网正式商用爆发前夕。更进一步,我认为区块链的出现和繁荣,是从技术上契合历经 30 年、趋于中心化的全球化戛然逆转,世界政治经济力量重新开始去中心化这一趋势的。

而且,与“初心”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必然是“坚持”。没有坚持的初心,必定不是初心,而只是情结,正如我 2001 年离开互联网回归传统媒体,就没有坚持初心,只是在心里种下了互联网的情结。如今我汲取自己这一人生经历教训,如果认准未来,就要坚持下去,这也是我在合著《区块链实战》短短一个多月时间里的深切体会:熊市低迷的环境、出版社的期望、一个月的期限、写作过程中的各种变化、儿子提前出生……顶着种种挑战和压力,坚持坚持再坚持,最终收获的不止是满溢书香的《区块链实战》,而是前所未有的充盈感。

cover

是为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