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冒志鸿(ArcBlock 区块基石创始人兼 CEO)

前言:今天,是中本聪发表比特币白皮书 10 周年的纪念日。ArcBlock 创始人兼 CEO 冒志鸿特撰本文回顾他 10 年前如何最早加入比特币“挖矿”却又轻易丢失,分享了他作为极客和创业者面对区块链这一全新的技术趋势如何经历从怀疑到坚信的认知旅程。

一年前的 10 月 30 日,在南京百家湖边上的一家酒店里闭关几天后,我给准备了近一年的区块链项目起了一个听起来不那么过于技术化的名字:ArcBlock 。

1

遵循互联网精益创业的命名原则,新名字都必须是能注册到域名才行,因此我第一时间注册了.com 域名,同时,又正好看到一个乌克兰设计师那里有一套图标设计和名字的理念相符,于是果断买下来作为初版的 logo。从 30 号到 31 号这一天的时间,就是 ArcBlock(区块基石)这个品牌的“创世时间”。不过,当时并没有注意到一个时间上的巧合:第二天,10 月 31 日,正是 10 年前,2008 年中本聪发表白皮书《比特币:一种点对点电子现金系统》的日子。

2

中本聪是 2009 年 1 月 3 日挖出比特币创世区块(Genesis Block)获得首批 50 个比特币“挖矿”奖励,而我在当年 7 月听说比特币之后,出于对新技术的一贯好奇,下载了代码来尝试,当时办公室里闲置一台 8 核的服务器,因此轻轻松松就挖出了几个区块。但是尝试之余,除了觉得有些“酷”,其设计很“大胆”,我并没理解这加密的代码和货币有什么关系,也没发现实际应用场景,很快把它抛诸脑后。那年底,我从微软欧洲所在的爱尔兰都柏林搬家到微软美国西雅图总部,我清空了所有“没价值”的机器的硬盘,包括那台拿来实验比特币的机器。

3 老冒在爱尔兰都柏林微软欧洲这幢楼挖出了最早的几个比特币区块

“未来已来,只是分布不均。”尽管作为一名自认为还合格的极客,从上世纪末起,我从未落下互联网一波又一波技术创新浪潮,但是,在十年前成为最早的比特币“矿工”时,我只是触碰到了比特币及隐藏在它背后的区块链技术的“未来”,但并没有和中本聪一起进入这个“已经到来的未来”之中——至少在认知上。

十年后的今天,尽管能为普罗大众直接使用的区块链技术应用还寥寥无几,但区块链已成家喻户晓、人人关心的话题。什么是区块链(Blockchain)?认真学习了解的人们也逐渐认同接受美国商务部国家标准技术研究所(NIST)在 2018 年 10 月发布的《区块链技术概述》(NISTIR 8202)里给出的定义——

“区块链是以无中心节点的分布式方式实现的、反篡改和防篡改的数字化账本,并且通常无需如银行、企业或政府这样的中央权威机构提供担保。基本来说,区块链使得用户能够在自己社区内的共享账本中记录交易,一般在正常的区块链网络下操作,交易一旦发布,就不得更改。2008 年,区块链理念与其他几种技术和计算机概念相结合,创造了现代加密货币:通过加密机制而不是受中心节点或权威机构保护的电子现金,比特币是第一个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加密货币。”

然而,在 10 年前比特币诞生之际,“区块链”这一名词尚未产生。而我第一次听说区块链,是 2013 年离开微软重新踏上技术创业征程,在硅谷参加各种区块链主题的研讨会时,才知道区块链 Blockchain 得名于比特币代码里的一种数据结构。随着讨论的深入,慢慢发现区块链作为一种更底层的网络协议,其承载不仅仅是以比特币为代表的加密货币,还可能是更多别的应用。会上大家探讨了许多区块链想法,当时非常令人激动,但会后我扪心自问:能够立刻跳进区块链领域创业吗?似乎觉得区块链这一未来还太遥远,目前还不能做。

真正触动我的,是我在微软欧洲工作时的同事 Flavien Charlon。他是一名天才程序员,加入微软之前,就已经在微软举办的 Imagination Cup 黑客马拉松上拿了一次冠军和一次季军。2014 年,我听说他也离开了微软,立刻联系上了他,Flavien 告诉我他决定投身区块链创业,去做染色币(Colored Coin)项目。

染色币是把比特币这样的加密货币切分成很多很细的部分,然后在上面加载一些结构化的数据信息,就像我们拿出一分钱纸钞,在上面写上一段海誓山盟,这个海誓山盟就拥有难以复制的特性,而这张纸钞就有了新的用途。因为 2013 年比特币大跌、整个市场陷入悲观之中,但极客们却都开始思考探索这种技术除了作为加密货币外能不能做一些其他的应用,于是染色币这一批设想应运而生。

4 2017 年,老冒与 Flavien Charlon 在区块链创业道路上重逢

Flavien 的创业方向,真正让我反省自己的认知存在盲区:为什么比我聪明能干的人都投身了区块链创业?难道他们没你聪明,掌握的信息没你全面?如果像 Flavien 这样的“大牛”都动手 all in 了,他们肯定看到了我没看到的未来,而我如果想和他们一起进入这个“已经到来的未来”,就需要打破自己头脑的禁锢,彻底清空自满的心态,去诚实的面对一项看不懂的新技术、一个看不清的新事物,即使一时不理解也不要紧,在进入新世界、拥抱未来、着手去做的过程中去学习理解。

与人工智能的直观易理解不同,区块链抽象费解,它跨越了计算机、加密学、经济学等多种学科知识和技术,其糅合产生的是一种从未出现过的、全新的技术和理念,从诞生起,区块链就在挑战改变人类固有的思维和习惯,面临巨大的质疑势在必然;其次,即使认可接受区块链的理念和价值,但区块链蕴含的技术知识也非常人平时所接触易解的,要真正理解掌握区块链,需要足够的时间去学习、足够的勇气去颠覆认知。

在这里,我愿意与大家分享如何运用“第一性原理”和“类比”相结合的方法来观察思考区块链这样一个全然的新生事物。

5

第一性原理(First principles),最早来自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他说:“在每个系统探索中存在第一性原理。第一性原理是基本的命题和假设,不能被省略和删除,也不能被违反。” 在现代,第一性原理就是数学公理、物理学定律,不言自明、可演绎推导出万物运行规律和现象。埃隆·马斯克(Elon Musk)是充分应用第一性原理创办特斯拉、Space X 和 Solar City 三家初创企业,同时在汽车、航天和新能源领域掀起颠覆性创新的企业家,他说,“我们运用第一性原理,而不是比较思维去思考问题是非常重要的。第一性原理的思想方式是用物理学的角度看待世界,也就是说一层层拨开事物表象,看到里面的本质,再从本质一层层往上走。”

用第一性原理来看区块链,可以发现它巧妙利用计算机代码、加密算法和亚当斯密的经济学激励机制打造了一部信任和协作的机器,运用基于机器算法形成的信任替代人类社会千百年来用习俗、道德、法律等昂贵的制度成本建构的中心化信用担保机构,大大降低信任的成本(trustless,直译为“无须信任”,意为不需要人类社会机构打造的信任机制)、提高协作的效率和质量,又避免了中心化机构的垄断和“单点故障”。

因此,我认为区块链创造以下三大核心价值:第一,能够大大降低验证成本,从而创造信任;第二,能够大大降低网络效应(network effect)形成的成本,从而在信任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群众的力量;第三,其去中心化的信任机制将去除现在广泛存在的中间人,颠覆现有的中间人商业模式。

因此区块链的应用非常广泛,不仅限于货币、金融领域。由于这三大核心价值,作为未来发展趋势,区块链创造的价值将比互联网还大——互联网还仅仅是提高效率,区块链将影响改造人和人、人和机器、机器和机器的协作关系。而人类之所以能发展到今天,在地球上居于万物之灵,靠的不是身强体壮,而是社会协作。

凡事都用第一性原理思考会失于抽象,结合人们熟悉的类比法,能把区块链的价值和机会看得更为具体真切。从互联网时代创业一路走来的我,感觉今天区块链的技术产品发展阶段的状况像极了 1993 年前后的互联网。

6 技术推动历史变革进程

1993 年是互联网发展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水岭:在此以前,虽然 TCP/IP 协议簇经历了很多次迭代,趋于成熟,但互联网始终局限在少数技术人员手中,大多数用户不了解如何访问互联网;虽然有 Newgroups、FTP、Gopher、Email 等极客应用,但内容仍然较少。

但就在 1993 年,网景(Netscape)成立,推出了基于 HTTP 协议的浏览器,让普通用户不需要高深的技术和互联网知识,只要使用浏览器,就可以通过网络获取想要的信息,如同过去翻阅杂志书籍一样。这一创举意义重大,铺平了普通用户和互联网之间的道路。

更重要的是,在那一年,美国在线(AOL)推出电话拨号接入互联网,直接把互联网大门的钥匙递到了普通用户的手中,因为在此之前,想要访问互联网需要有专线,而普通家庭无法拥有这个专线的。至此,互联网迅速普及,走入普罗大众的日常生活,改变了人们整个生活形态和习惯。

今天的区块链,跟 1993 年的互联网有着异曲同工的发展路线:跟当年的互联网技术一样,区块链技术已经发展了很长一段时间,并且区块链协议趋于成熟,也已经有了诸如比特币、莱特币、以太坊、Steemit 等极客应用。

7

那么,为何随着比特币诞生十年之后的今天,区块链还不能走入普通人生活呢?和 1993 年的互联网一样,大多数用户并不知道如何使用区块链,甚至对其概念也不甚理解。区块链要被大众接受,还需要各种新创的应用业务能够接入和使用区块链,让普通用户能够在现有设备使用区块链服务。这正是如今区块链技术最缺乏的部分。底层的缺失,使得大众哪怕了解它的好处,也不得不望之却步,将其束之高阁。

当我受 Flavien 启发,以“空杯”心态认真考察区块链时,发现区块链是可以与上世纪九十年代互联网商业化媲美、推动互联网由信息互联网向价值互联网跃迁质变的大机会,而非移动互联网、O2O、人工智能这种主要由人口红利、资本集聚推动打造的“风口”可比拟。正是区块链处于目前这样一个混沌初开的时代,才有可能是最好的时代。因为这意味着所有的个人、新创小企业和行业巨头都站在同一条起跑线,意味着也许你就可以改变这个世界。

8

正是抱持这一全新的认知,我毅然投身区块链领域创业:一开始,我们想先做区块链应用,从示范性的落地应用做起。真正开始开发的时候,我们团队才发现区块链的理想虽然如此美好,但现实却很“骨感”——开发一个区块链的应用,要面对的底层架构、基础设施还相当不完善,各种各样的概念技术、工具语言让人眼花缭乱、无所适从。既然基础匮乏,为何不先做底层开发平台,以便服务于更多的应用,推动区块链技术落地普及。在去年,我们先做了个基础框架,这个底层部分也就是 ArcBlock 今天的雏形。

从最早参与比特币又“不幸”全部将其丢弃,到如今投身区块链创业、创建 ArcBlock 这一全球首个区块链应用开发部署平台,正是我不断颠覆更新对区块链的认知后作出的一系列选择。

9

Gartner 技术成熟度曲线(The Hype Cycle)揭示了每一波技术浪潮都是从萌芽到泡沫,到泡沫崩溃,然后从低谷慢慢地起来,最后再成长起来.

近一年来,有无数的报道和文章鼓吹区块链技术的“神奇”,正如科幻作家亚瑟·C·克拉克曾写道:“任何足够先进的技术都与魔法无法区分”,但区块链尚未得到深入的理解。区块链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它不会解决所有问题。与所有新技术一样,人们倾向于以各种可想象的方式将区块链应用于每个领域。

因此,我和团队正在写一本书,为广大对区块链感兴趣又不甚了解的读者(不要求具备计算机科学知识)提供对整个区块链的历史和未来的概览、分享如何掌握第一性原理和类比结合的方法来分析把握新技术趋势,从而避免焦虑、见机而作,介绍区块链技术的原理、关键历史事件的原因和细节,努力消除区块链技术的所谓“神秘感”,帮助大家对当下日新月异的区块链建立宏观正确的认知,掌握准确的方法来切实考虑区块链在自己的工作和行业中如何应用。

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 10 年,区块链连同数字货币技术将成为全社会的基础架构,带来天翻地覆的改变,造福全人类。

未来势不可挡,因为未来已来。

10

编辑: 陈俊、黄娣萍